2013:中国电视剧“新十问”
来源:传媒公报
2014年2月20日,“中国电视剧上海排行榜暨2014年电视剧制播年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尽管SMG尚世影业出品的《断奶》、《小爸爸》、《我家的春秋冬夏》和《娘要嫁人》四部佳作榜上有名,但是作为中国影视行业最勤于思考的CEO,总经理苏晓再次向中国电视剧发出“十问”。在题为《资本大闹天宫》的主题发言中,苏晓对资本时代的中国影视产业的各种欣喜与隐忧展开了一次全面的思考?
2013,电视剧本身没什么热点,一年都挑不出一部现象级作品,资本倒成了热点,上了市的影视公司市盈率成倍的往上翻,还有人挤进去买它涨;没上市的想着是不是要把公司卖掉;卖得早的想着是不是该转会。初尝资本的滋味,诱惑难以抵挡,电视剧行业,剧不再是主角,钱成了主角。
2013:中国电视剧十问
两年前,我也对电视剧行业提过“十问”,当时问政策限制,演员涨价,资本进入,收视做假,两年过去了,关注的焦点还是这么些,旧的问题没解决多少,市场还在加速变化:钱多了,好剧少了;看剧的终端多了,收视率高的台少了;定制独播多了,涉猎的题材少了;雷剧神剧多了,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这一年,行业的大洗牌就要到来,盘点2013,分析问题也为了看清未来。
一问:一年15000集,为何出不了一部大作品?
行业公认,2013全年没出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有的高收视,有的拿大奖,但留不下来,也走不出去。有人说是因为“小年”,我看这是必然。
优质资源越来越贵,一部戏要集中最好编剧、导演、演员简直是天方夜谭,好的资源被无情的稀释,大量的剧变成了“瘸子”!所有人都痛苦,投资方砸巨资请大牌,却不知最后剧出来会变成啥样;演员在抱怨:剧本明显几个人写的,前后台词风格都不一;导演抱怨:我一天12小时导戏,完了还要通宵改剧本,否则明天没东西拍;电视台买片的因收视不好被领导罚钱:明明看剧本挺好的,怎么最后出来全变了?原因很简单:资本的驱动下,大家都在拼命赶时间,赶着赚钱。
二问:演员片酬高涨会导致行业崩盘吗?
演员片酬在骂声中越涨越高,一线男演员已突破70万/集,有人指望政府或协会出面干预,有人担心由此下去行业有崩盘的危险。我倒觉得没那么可怕,这是市场行为,市场自会调节,再骂也没用,一线演员的片酬还会涨,跟美剧演员动辄50万美元/集比还有空间,因为在有些题材上演员的作用、号召力的确举足轻重。但未来演员的片酬会两极分化,二线,三线以及新人演员的片酬会大幅拉开,有的还会下降。关键是投资方不能因为用一个一线演员,就把制作费大幅削减,中国电视剧制作与演员的费用配比本来就倒挂,再压缩制作费,后果就很可怕了。
三问:哥,你的公司卖了吗?
2013影视并购火力全开,当上市公司市盈率涨到70、80倍时,当然有动力以10多倍的价格去做并购,买方作为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压力很大,找些人来帮自己一起举杠铃,还能把产业做大;卖方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辛苦打拼那么多年,终于有人承认自己公司的价值,当然应该考虑尽早落袋为安。
这是典型的资本逻辑,从长远看,对行业有利。有利于提高行业集中度,打造几个航空母舰,提高行业进入门槛,这是资本最擅长的事,今年还会继续,还会出现更多互联网企业发起的并购。但我担心的是,卖与买之间的博弈如果只是停留在财务对赌层面的话,许多公司三、五年后又可再卖一次,到时的年度关键词很可能是──转会。
四问:电视台会要求签收视承诺吗?
一定会的。这对乙方来说是噩耗。
甲方的日子也不好过,传统媒体的衰落比想象的要快,电视的开机率在迅速下降,除前列的卫视外,电视台广告收入节节下滑,收视率是命根子,现在卫视每年播20多部剧,每一部都输不起,电视台已经不象以前那样自信。而现在数据污染也严重到荒唐的地步,2月11日晚间,全国整体收视率超过40%(33城市数据),理论上马路上已经没人了。面对如此险恶的环境,电视台需要有人共担风险。甲乙方的博弈中,乙方也不是永无出头之日,还是作品说话,只要你剧牛,乙方也能朝南坐。
五问:电视剧不用剧本就靠现场诌吗?
因为容易过审,拍摄成本又低,家庭情感剧成了今天电视剧的半壁江山。但是家长里短就那么多事,婆媳,剩女,姐弟恋,去年流行是育儿,难为编剧要在几个月时间里写出新意,稍微有个新角度就赶紧开机,因为独木桥太挤了,过两个月新意就被人用了,加上迁就演员档期,所以剧本不全就开机已是普遍现象。
剧本夹生就边拍边改,台词不好就靠导演、演员现场即兴发挥临时“诌”。你别说还有几部这样做成功的,烂剧本播成了收视冠军,行业里奔走相告,以为就此生产方式改变了。
殊不知成功的一定是个案,一靠导演演员现场能力特别强;二靠班底的默契磨合有基础;三靠制作周期延长。剧的质量押宝在拍摄现场,这是很危险的赌博,赌赢的概率极低。
六问:电视剧是否会迎来“2时代”?
开发创新能力的匮乏,导致2013成了全球的“剧二代”之年,作品一成功马上想到拍续集,用好前作的品牌效应营销先行,当然是种策略。但是去年几部“贰作”都遭遇滑铁卢,无独有偶,TVB的续集年也几乎全军覆没。一个讲了30多集的故事,人物命运还要延续30多集,那对编剧是多大的考验。美剧中的系列化开发是常态,但区别在于开始的设计就是系列化的可延展的内容,加上很多有系列小说的底子,创作起来人物不断翻转,观众看得意犹未尽,这是一种趋势。中国电视剧要多创作象《爱情公寓》、《乡村爱情》这样能系列化开发的产品,而不是一哄而上进入“2时代”。
七问:网络自制剧会颠覆行业吗?
2013视频网站终于做出了点击量超过传统剧的自制剧,《万万没想到》播放量突破3亿,《屌丝男士》播放量超过4亿,2014各家视频网站纷纷宣布加大投入,进入“自制元年”,《中国网络视听产业白皮书》预计,2014网络自制剧年产量有望突破1000集。而不少影视公司也积极举手为其定制,虽然盈利空间还不大,但大家都想借机熟悉平台,培养队伍。 2014将会成为网络视频行业整体的“拐点”年,广告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00亿,更多视频网站实现盈利,而且网络视频已进入包括移动端和电视机终端的多屏竞争。
八问:电视剧为何越来越象真人秀?
2013有几部火了的电视剧着实让人看不懂,故事单薄,人物苍白,台词雷人,实在不符合一部好剧的逻辑,但观众的确喜欢。仔细分析这些剧的结构,它不象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剧,它更象综艺真人秀:一群人共同完成一个个任务,期间有PK,有淘汰,有晋级,任务也越来越难,最后会有一场终极对决。这同样也是一种游戏化的结构,过关打怪,难度升级,直捣黄龙。
虽然现在这还只是个案,但这代表了电视剧发展的一种跨界趋势,电视剧与电影,电视剧与游戏,电视剧与综艺真人秀,电视剧与网络剧等等,套拍、系列化开发的案例会越来越多,媒体与媒体,终端与终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能移植衍生去开发。拥有版权IP,尤其是包含手游在内的系列化开发的版权就会越来越重要,《爸爸去哪儿》电影票房火爆的这股风也会很快的吹向电视剧。
九问:观众的审美趣味有变化吗?
从收视率的结果看,“喜剧当道,正剧难行”体现了2013观众的审美口味。但这背后并不是类型和题材问题。面对现实生活强大的压力,观众需要电视剧来放松娱乐,看了一年的电视剧,我感悟到的核心词汇是“痛快”。
观众不喜欢沉重的故事,生活的伤口,压抑的情绪,纠结的人物,而是希望看到痛快的故事,燃烧的气质,直白的表达,亢奋的人物,观众打心眼里喜欢的是笑眯眯的“果然”,打不死的“戴天里”,不靠谱的“于果”。今天的电视剧,故事不能“重”,人物不能“闷”,制作不能“糙”,这样观众才能看得“爽”!
十问:资本时代,一切都是为了数字吗?
资本只关心数字。这个行业已经被数字牵着鼻子走,收视率,公司业绩,网络点击量,片酬成本,估值,股价。为作品喝彩,还是喝倒彩,都不重要,现在,唯一重要的是数字。不少从业者表示了担忧:作品品质的下降,原创精神的沦丧,创新意识的衰退,文化担当的缺失。在商言商,无需争论。资本主导的市场不讨论思想价值问题,电视剧是精神文化产品也好,是随便一涂的口红也罢,关键看观众买不买单,你天天让他看家长里短的八卦或谈情说爱的花边,我不相信观众会一直满足,有一天观众对肤浅的电视剧不埋单了怎么办?
真等到这时,所有的数字也都不会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