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热门剧目在创作上的五大特点
来源:新浪娱乐
6月27日,在杭州举办的“困境与突围——2015中国电视剧现象高峰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做了关于电视剧题材与类型开拓的主题演讲。其中也总结了近年来,热门剧目在创作上的特点:
1、泛喜剧化
所有题材加入越来越多的喜剧因素,所有人物塑造都有一定的喜剧配置,这也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状态有关。
忧国忧民占到我们的生活比例越来越低,大家更多愿意通过一些文化娱乐产品来调节生活,大家传播的喜剧类信息越来越多,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喜剧元素成为让产品更容易被群众接受的一种包装。
欧美国家有专门的喜剧编剧,即便你创作一个非常严肃的作品,它会有喜剧编剧来在适当的地方给你加一些喜剧性的润滑,符合人的情境的喜剧安置。我们中国的这种职业化编剧还比较弱小,有时候我们还做不到。
2、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以人物塑造为主
电视剧其实关键是人物,人物如果有了鲜明的差异性,有了被大家接受的情趣和符号性,题材是不是特别新鲜都不见得重要,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是被人物所吸引。
人物也是两类,一类艺术性人物有很强的性格亲和力,互联网的IP出现以后,角色和演员分不开了,大家与其说是喜欢这个人物,不如说喜欢这个偶像。
此外,大家越来越追求极致化人物。如果没有一定的极致性,就没有和我们天天看到的社会化媒体上的信息差异、比较。
追求极致不见得是一个好的文化倾向,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去关心更多的平凡人、普通人?但是在媒介信息如此丰富的情况下,你再想用一个平凡人的信息去吸引他,确实比较困难。
我们每天看微博、微信,实际上接受的也是极致性信息。最近有一些倾向,极致以后互相没有差异,比如说荧屏上都是粗野的英雄,需要找出差异性。
还要有符号性,要和我们生活中的某种类型相一致,和我们对人的某种感悟,经常碰到的人有共性。不是说你弄个极致,和人不一样就可以。
3、越来越流行的商业化配置
其实在好莱坞,在保证它的艺术核心的前提下,它做了很多的商业配置,但前提是表达的需要。中国经常是两个极端,做配置就忽略了我们是做什么的,比如说电影配置了很好的演员、制作人员,但是不知道这个电影是干什么的。
而另外一些又可能是,我们过于强调我们的自我表达,不注重配置。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是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
4、接地气
说法不新鲜,但这是观众今天是否接受这个剧的重要因素,有的作品立意很好,题材也不错,人物也可以,但是就是有时候不说“人话”,台词僵硬,观众一下子就拒绝。
现在的年轻观众,对一些僵硬的东西敏感程度远远超过过去,只要听到一句不是人话,就会放弃对这个剧的喜欢。
一些好的作品,即便题材看起来不是那么讨巧,但是如果接地气,包括《马向阳下乡记》,它是乡村主旋律剧,由于演员表演状态很接地气,使得这个人物比较容易被观众接受。
但是反过来一些好的题材,尤其我们的台词太多去推动叙事,太多去表达事件,而缺乏对人的某种特性的自然流露,导致观众不接受。
5、现在这些剧的细节节奏越来越快,但是情节节奏逐渐地开始放慢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老是推情节节奏,把事件拼命往前推,现在更多愿意用细节去推人物,用细节去做人物关系,所以虽然现在镜头快了,场景多了,但是节奏并不快。
只要是人物关系的细节充分,观众接受起来非常的容易,其实这点美剧也是如此。大家看美剧,一次逃跑行为,22集,完全是用细节堆砌起来的。
【节选自影视独舌作者:尹鸿 文章:《尹鸿:电视剧陷入困境是不争的事实,我来说说突围之道》】